中国基督教文学的历史存在

刘丽霞

Language: Chinese

Published: Aug 1, 2006

Description:

本书第一次明确而严谨地提出“中国基督教文学”这一概念,从新教和天主教两方面对中国基督教文学的发展概况、精神品格和美学追求进行了历史线索的勾勒、内涵的开掘和价值的判断,并将中国基督教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研究。书中对基督教文学刊物、三四十年代“公教文学”创作、评论等史料的发掘具有开创性,并对冰心、许地山、老舍等现代文学作家进行了重新解读。

  本书适合文科专业教师、研究生,文学、文化评论家,文学理论研究者,文学类杂志、报纸文化版、副刊、网站读书频道编辑记者,文学、文化、哲学爱好者阅读。

 

  对“基督教文学”的界定,目前学界仍缺乏统一的认识。本书中所说的“基督教文学”这一概念,包括狭义与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基督教文学,是指包含圣歌(赞美诗)、祷文、宣道文等在内的传统意义上的基督教文学;广义的基督教文学则指基督教著作家基于基督教精神而创作的具有文学要素的一类文学。其中,除了前面所说的传统意义上的基督教文学,还有纯文学层面的基督教文学。无论是狭义的基督教文学还是广义的基督教文学,其本质都是对基督教信仰的回应,只不过狭义的基督教文学更强调对信仰的直接传达,而基督教纯文学则注重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两者最终是殊途同归。

  中国基督教文学既是世界基督教文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基督教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与近代基督教会文化传教的策略有着密切关系,而这种传教策略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明末清初之际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传教策略的继承(新教)和恢复(天主教)。在来华教会人士和本土教会人士的大力提倡与推动之下,中国基督教文学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文学支脉。

  对中国基督教文学大致状况的考察,是在新教与天主教两个方面分别展开的。相比而言,新教在狭义层面的基督教文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特别体现在官话和合本《圣经》的翻译和《普天颂赞》圣歌集的编纂上。它们不仅为中国基督教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在文体上为中国新文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意义,而官话和合本《圣经》对新文学的先驱作用更是有目共睹的。在纯文学方面,新教也吸引了包括冰心、许地山、老舍、赛珍珠等文学大家的积极参与。较之新教,天主教在狭义层面的基督教文学成就不大,但在纯文学层面,却出现了以“公教文学”为代表的颇具流派特征的文学样式

。继20世纪30年代中期公教界人士明确提出“公教文学”的概念之后,以北平辅仁大学和天津工商学院为中心,从理论建设、作家创作、文学评论以及国外公教文学的译介等方面全方位地掀起了一场有声有色的公教文学运动,且出现了包括苏雪林、张秀亚、周信华等在内的一批有成就的公教作家,为中国基督教文学的深入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一种信仰的产物,中国基督教文学呈现出独特的精神品格和美学诉求。前者主要体现为出世的超越和人世的深沉;而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宗教与审美的统一、文学与宣传之间的张力等。、

  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中国基督教文学没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随着历史进程的改变被迫中止。但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存在,它为中国新文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意义,并以一种准流派的规模和气势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内涵。本书在尽可能发掘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努力使之浮出历史地表,并希望借此抛砖引玉,引起对此研究领域更多的关注。